多年以前羅大佑在《未來的主人翁》里的吶喊,今天已經令人痛心地變成了現實: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游戲污染的天空,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。
今天,技術一日千里,虛擬的世界離我們只差一幅眼鏡的距離。相反地,真實的生動的自然世界卻離我們越來越遠。七零后八零后為人父母者還殘留一絲童年爬樹下河的記憶,可是這一代的孩子,卻天生地失去了自然的懷抱。我們把他們帶到的這個世界,是一個缺了電源和WiFi就難以為繼的世界。孩子們從電視和IPAD屏幕上,認識世界。
舉世公認一切藝術、科學、哲學都來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、學習和思考。
《瓦爾登湖》、《寂靜的春天》、《昆蟲記》的作者向我們描述過大自然對他們的重要。
面對漫長的人生和復雜的世界,我們給孩子準備了什么?是鋼琴幾級還是課目全優?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最重要的那些因素——冒險、責任、勇氣、愛……乃至認知自然的能力,孩子們具備了多少?
正如大自然不可備份,童年也無法重來一次。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,童年最重要的是有大自然的陪伴。 盧梭說兒童是“大自然的學生”,最偉大的老師不是任何一種書籍,而是自然。自然教育,沒有界限,它能讓世界各地的兒童都取得相同的成績。 時至今日,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在這個領域里探索、開拓。諸如鄉師自然學校,從開辦試驗課程,到正式創立已經十余年,有數以萬計的孩子在這里學會了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;以及自然教育領域里的后起之秀天目山“大地之野”自然教室,以森林為教室,以自然為課本,引導孩子們重返自然。
天目山擁有森林、巖石、山川溪流及數不盡的動植物資源,還是浙江省唯一納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的“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”國家自然保護區,名列“全國科普教育基地”,同時也是全國多所大學院校的課外實踐地。 這些近乎絕無僅有的資源,為“大地之野”自然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提供了極佳的條件,包括“森林探索”、“森林藝術”、“森林音樂”、“森林科學”……數十項自然課程囊括素質教育的方方面面,最終都指向對孩子各項智能的啟發,對注意力和創造力的培養,發掘天賦,鍛煉體格心智,喚起孩子對自然的愛與感動,認識到自然的美妙和保護自然的使命。 我們能做的非常簡單,就是讓每一個童年都有自然的陪伴。
相關閱讀:天目山